高一地理:期末考章末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1
小编为您整理了高一地理知识点,方便广大网友查阅!希望各位同学,能从中得到想要的知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事实。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又提出,与这一效应相伴随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读图,完成1~3题。
1.甲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10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
A.8℃ B.10℃ C.12℃ D.25℃
2.乙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形成“地球变暗”的大气热力作用主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图为“山谷地形剖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甲处气温高于乙处的原因是甲处海拔高、离太阳近
B.夜晚乙处气温高于甲处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量大
C.白天乙处气温高于甲处的原因是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D.夜晚甲处气温低于乙处的原因是海拔高、空气密度小、保温作用差
5.下表是某气象观测点观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据此回答问题。
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平均气温(°C) 12 0 -2
气压(百帕) 1 002.5 1 005.0 1 007.5
天气现象 晴,1~2级偏北风 中雪,6~8级偏北风 阴转晴,2~3级偏北风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气象观测点在1月1日时的天气形势的是( )
读某技术员日记片断:“今日风止天晴,气温始降,田里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大棚塑料被撕裂,有的大棚被吹塌了。在附近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放一堆一堆柴草,浓烟遮盖着田野。”据此回答6~8题。
6.此日记记录的时间和地区可能是( )
A.春夏季,华北平原 B.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平原
C.5~9月份,三江平原 D.12~次年3月份,华北平原
7.此时期该地盛行( )
A.东南季风 B.西风 C.西南季风 D.西北季风
8.农民燃放烟雾的目的与利用的原理是( )
A.增温,增强太阳辐射 B.杀菌,增强紫外线辐射
C.防御霜冻,增强大气逆辐射 D.促进小麦生长,增加CO2含量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源源不断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输送热量。下图表示北半球向北的热量输送随纬度的变化。完成9~10题。
9.引起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输送热量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陆分布和地球运动
C.气压带季节性移动 D.太阳辐射和地球运动
10.曲线①②③代表热量输送分别是( )
A.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海洋输送
B.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大气输送
C.大气输送、海洋输送、总热量输送
D.海洋输送、大气输送、总热量输送
图a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 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图b示意四地气温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
11.造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2.图b中与甲地气温年内变化相符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乙地位于亚热带的( )
A.常绿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常绿硬叶林带 D.荒漠带
下图为“某地全年平均气温(30年平均)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地7月的月均温最接近( )
A.10℃ B.15℃ C.20℃ D.25℃
15.该地气候与下列各地相似的是( )
下面是“某地气压变化状况图”,读图判断16~18题。
16.该图可能在( )
A.亚速尔群岛 B.蒙古高原 C.夏威夷群岛 D.东非高原
17.形成该地年气压变化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人类活动 D.洋流
18.该地区最适宜发展的优势农业产品是( )
A.种植业 B.园林业
C.畜牧业 C.企业化种植园
图示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19~20题。
19.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20.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
(责任编辑:李江涛)
分享“高一地理:期末考章末同步检测试题(附答案)1”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