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第四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开幕
华东师大“第四届思勉人文思想节”开幕
4月20日,由我校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和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高端论坛在闵行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沪上高校的专家学者,与最近热播的东方卫视《诗书中华》节目的编导就如何通过电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的对话。这是中办、国办今年1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后,上海举办的传统文化电视传播论坛,也是华东师大第四届思勉人文思想节的系列活动之一。
我校副校长周傲英,上海东方娱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东方卫视中心总监助理任静出席论坛并致辞。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谭帆,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执行总导演李佳林,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胡中行,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学术顾问、命题人李定广,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姜鹏,《新民晚报》记者俞亮鑫,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诗书中华》学术顾问、《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人方笑一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开幕式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方媛主持。
开幕式上,周傲英在致辞中指出,党和国家对于激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立足时代语境,整合学术资源,发挥自身人文学科优势,筹办此次思想节和高端论坛,探索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结合的可能性,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书中华》节目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制作理念,提升民族自豪感、展现文化优美感、突出君子之争的对战感和讲述家庭诗词的故事感。任静指出,制作方力图通过节目培养大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激活古诗文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进而重新建立诗书与家风的关联。
作为本届思想节的首场活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携手上海东方卫视中心,以“诗书弘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为题进行了一场高端论坛。
在发言中,胡中行认为,在优秀传统、倡导全民读书方面,《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都起到了表率作用。大量背诵古典诗词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背诵是根,理解是苗,创作是花,做人是果”,他强调通过各类途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归根到底是努力完善自身、学会做人。
李定广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以电视为媒介、以古诗词为内容,既能响应“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又能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在收获收视率的同时,提升公民素质、扭转电视节目过分娱乐化的倾向、建立学者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
李佳林介绍了《诗书中华》的核心理念“诗入寻常百姓家”。在辨析“诗”“寻常百姓”“家”概念的基础上,“诗入寻常百姓家”中“入”的环节依托于文化学者与电视人团队的共同努力,两类群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作,有助于将节目打造为“精品”。
在主题讨论环节,姜鹏认为,节目的趣味性能够对观众的接受程度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何兼顾知识的准确性与节目的趣味性是学界和媒体界面临的难题。
俞亮鑫认为,家庭元素有助于拉近观众与节目内容的距离,代入感强,并能增添家庭的温暖氛围。然而,电视节目如何兼顾知识性、公平性以及观众的审美需求是学者与媒体人的共同责任。
方笑一表示,观众对中国古典诗文的日益关注,反映了文化普及的新诉求。以电视传播为例,具体节目内容只有介入到图像、声音、观众参与和新媒体互动等环节中,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传播之间的动态平衡。
论坛最后,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谭帆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此次论坛既有助于推进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进而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旨趣。本次论坛采用主题发言和嘉宾讨论的形式,总结了以往电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经验,探索未来电视传播传统文化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探讨学术与电视结合的多种可能性,为学者和电视人的深入交流和对话创造条件。
据悉,思想节后续活动将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陆续发布。
本次论坛由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发起组织,该研究院以国学大师、我校已故教授吕思勉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中国大陆各高校中最早建立的人文高等研究院之一,成立至今已有十年。研究院旨在为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在内的人文研究和优秀学者提供高端平台,充分整合国际国内人文学科的优质资源,为推进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赵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