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将CNNIC发布的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网络教育方面的信息对比,我们看到网络教育发展的势头和机遇,也看了网络教育发展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网络教育发展势头正猛
我国的网络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2001整个网络业被冬天的寒流劲吹时,网络教育几乎是一枝独秀。在互联网正式连入我国时,运用互联网最多的就是科研人员和教师,获取科技信息占85%。为学习上网始终是学生们得以上网的借口,家长自己或让学生上网的真实目的。在被调查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时,网上学校稳稳地占据在前列,而使用网络教育服务的人员一年近8万。这些都说明,网络教育已经从观念的层面,向实际的运用层面转化,网络教育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快速地向“寻常百姓家”飞去。
(1)网民增加迅速。1994年我国正式与国际互联网接通,1995年开始向全国展开,1997年10月,我国上网机器29.9万台,用户数达到62万后,开始了快速的增长。2001年是网络业陷入低谷的一年,然而从上网的人数似乎看不到这一点,2001年上网人数净增1120万。
(2)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尤其是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全体网民中有近20%的人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中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影响非常大的占19.6%、影响比较大的占41.6%、影响一般的占27.4%、影响不太大占8.5%、几乎没什么影响占2.9%。在1997年10月的调查中,人们上网希望获得的信息中科技信息占了80.4%,1998年7月这一比例下降到67.2%,1998年12月,上网目的中查信息占95%,而实际查科技信息占76%,查教育类信息占40%。表面上看查阅科技信息比例有所下降,但这并不说明对科技信息关注的人少了,而是说明上网的人数职业开始分散,由最初的教育科研为主向大众化转移,但查阅科技信息绝对数仍然有很大的上升,上网学习的人数2000年达到高潮。

(3)网络教育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之一。网络教育发展规模基本保持平稳,使用这项服务的网民2001年保持在11%以上。网上学校始终排在被网民认为最有希望的网上事业前列,其所占比例为:

从这些数字的增长可以看出网上学校被大家越来越看重,相信这组数字对于从事网络教育的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
(4)国家对网络教育投资加大。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信道增速加快。1996年11月开通2M国际信道,到2001年12月达到275.5M,其中1998年底、2000年底和2002年底增幅最大。再如,申请.edu域名的网站虽然增幅放缓,但网站的总量仍然在持续增加。
(5)学校、企业争相进入网络教育领域。2000年国家教育部批准31所大学进行网络教育试点,使我国的远程教育由第一阶段函授形式(采用邮寄文字、印刷品等阅读资料传播知识),经过第二阶段的电教形式(运用广播、电视录像等模拟信号手段传播知识,进行教育),发展到了第三阶段的数字形式(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学习)。目前教育部批准从事网络教育的大学由最初的4所发展到目前的45所,中华学习网、TCL、联想、海尔、科利华等企业先后介入。2001年远程教育招收的20多万新生中,除中央电大12万以外,其它的都进入各个网络大学学习,其中网上人大该年招生20000人。
(6)网络教育初具体系。国家进行网络教育大规模试点虽然只有1年多的时间,但各个网络大学都努力探索,开拓进取,创出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服务模式,开发出大量的教育课件,推动了我国远程教育迅速走上网络教育为主的路子。
——在教学模式上,除了企业的不定期培训以外,各个网校主要采取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和远程自学课件模式两种。前一种模式可以简单表示为:“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的要求较高,试点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后一种模式则可以表示为:“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采取该模式的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
——在服务模式上从早期的“技术+教育”、“资源+教育”、“商业+教育”相互竞争阶段发展到了由中华学习网创立的“商业+教育”为主的阶段。
——网络教育层次开始分明。网络教育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职业培训,学生为获取各种职业认证证书为直接目的。第二类是学历教育,学生为获取文凭为直接目的。第二类分为5个层次:一是“研究生课程进修”,针对已获得普通高校或成人教育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学生,目前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提供;二是“专科起点攻读本科”,这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学历教育,92%的试点高校提供这一类型的远程教育;另外三种形式分别是“高中起点攻读本科”、“普通专科”和“第二学士学位”。
数据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据却能直观地反映出网络教育发展的迅猛和人们对网络教育功能寄予的厚望、对参加网络教育的热切。
当前网络教育发展中存在着三个瓶颈
网络教育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然而也正是因为它发展的迅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分析我国现有45所院校目前网络教育的实践,我们看到,从单个来看,每一个学校都依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如构筑体系、建设资源库、开发课件、创新模式,在校内、校外的资源配置优化上下功夫。然而,从网络教育内部来看,新的教育观念如何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上,学习观念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迅速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观念,课件如何提升质量,老师如何更快地真正融入网络教育之中,培养出网络教育大师……站在国家总体上来看,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2002年获取进一步解决。但影响到网络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是3个瓶颈:
(1)亟需政府建立公用平台。互联网之所以激动人心,根本在于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教育,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有机部分,同样只有充分地利用资源的共享,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国家在政策法规、带宽、课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一方面网络教育刚刚大规模试点,一切都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完全具备构建这个平台的条件;另一方面对于某一学校来说,硬件的不断更新和课件的大数量开发等都需要花费巨额的资金,使其不可能自己构建一个通用平台。这就造成了从客观上需要统筹规划,建立公用平台,但实际上目前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资金、技术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平台。于是,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的平台标准,形成了“诸侯割据”局面,有违网络教育的根本特征。
(2)亟需完善服务系统。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教育以教为中心转为以服务学生为中心。而服务涉及很多方面的协调和协作,如培训保证体系、学分互换、质量评估检查,第三方机构帮助完成考试等相关行为。由于在试点期,各个学校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时节,大而不全、小而不全的服务体系都由各个从事网络教育的主体来解决,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就在所难免。如果大的服务系统建设好了,那么各种资源的利用就更加优化了。如某一位网络学生,他是网上人大的学生,但他可以选清华大学网络教育的课,也可以选北京大学的网络教育课,那么可能他的哲学课学分是从人大获得的,他的数学是从清华获取的,而他的物理却是从北大获取,由于学分可以互换和相互承认,因为当学分修够时,这个学生就获取人大的毕业证。其实,这种方式在传统大学早就实现了,为什么反而在网络大学里却没有实现呢?就是服务系统不健全的原因。
(3)亟需丰富教学资源库。网络教育是以服务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学习方式质的转变,就必须有大量的高质量的课件和丰富完善的辅助资源来支撑。教育部要求的一般IP课件制作标准是每门课20万至30万元,如果一所网上大学的课程在200门左右,仅这一项就得上亿元投资,这使许多学校有些力不从心;经典课堂、图书馆和其他相关的辅助资料的积累也不是一家能够完成的。但为了基本上保证网络教育的开展,各个学校或是自力更生,或是与企业寻求合作,挖掘校内资源和寻求社会支持相结合。结果是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解决这些瓶颈问题,就必须使各个大学的网络教育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共同的平台或是依据共同的平台标准构建自己的平台,使各个平台互联而形成一个大的平台,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跑,实现资源共享,又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做出自己的特色来。2002年1月11日农林类网络院校成立的“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联盟”,致力于公用平台、服务体系、教学资源库建设及产业引入机制的探索,应该说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NNIC公布的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关于网络教育的信息使我们看到:社会需要、国家重视、网民们认可、营利模式清晰、网民快速增长、有国外网络教育经验可供借鉴等有利因素,为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高质量的课件少,适合网络教育根本特征的、熟悉网络教育方式方法的教师数量不足,整体资源配置不优化等情况,使网络教育在满足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看到,尽管我们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但与国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面对着不少外国教育机构和企业前来中国淘金,我们应该有着足够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