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概述-中医
来源:医学教育网发布时间:2012-10-31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现代运用中医药对糖尿病患音进行临床治疗,最早见于1954年。多病例(29例)观察的首次报道在1977年。此后,本病的中医治疗开始引起中西医界广泛注意。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大量的治疗病例和临床总结性资料不断隔现。根据初步统计,累汁多样本报道的病例己超过8000例。集4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资料积累,中医在探索和总结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遣方用药、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可喜的进展。不少研究者还对糖尿病人做了治疗前后血糖、尿糖、糖耐量试验等对照检查。大量研究成果表明,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不仅临床疗效满意,而且颇有独到之处。目前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含论治,疗效多在85%以上。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进一步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如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联系的研究;老年人及老年人前期糖尿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释放曲线关系的探讨;有关调整脂质代谢紊乱的研究;单方草药的研究,以及寻找降糖、降脂的有效方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等。从中探索临床规律,为中医更有效地治疗本病提供了某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