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情分析:(4)
来源:中华考试网发布时间:2014-04-23
第四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考情分析
本章内容以“局部辨证”为重点内容,历年考题均集中在本节中,应引起重视。
知识要点
辨病
(1)辨病就是认真分析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2)外科疾病的临床辨病程序:详询病史→全面体检→注重局部→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
阴阳辨证
(1)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
(2)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见表7-1。
表7-1 阴证、阳证的辨证要点
辨证要点
|
阳证
|
阴证
|
发病缓急
|
急性发作
|
慢性发作
|
皮肤颜色
|
红赤
|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
皮肤温度(执业2002/2004,助理2002/2004)
|
焮热
|
凉或不热
|
肿胀形势
|
高肿突起
|
平塌下陷
|
肿胀范围
|
根盘收束
|
根盘散漫
|
肿胀硬度
|
软硬适度
|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
疼痛感觉
|
疼痛剧烈、拒按
|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
病位深浅
|
皮肤、肌肉
|
血脉、筋骨
|
脓液质量
|
脓质稠厚
|
脓质稀薄
|
溃疡形色
|
肉芽红活润泽
|
肉芽苍白或紫暗
|
病程长短
|
病程比较短
|
病程比较长
|
(续表)
辨证要点
|
阳证
|
阴证
|
全身症状
|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是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
舌苔脉象
|
舌红苔黄脉有余
|
舌淡苔少脉不足
|
预后顺逆
|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
部位辨证
所谓部位辨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见表7-2。
表7-2 三焦辨证
|
发病部位
|
病因
|
发病特点
|
常见症状
|
常见疾病
|
上部辨证
|
头面、颈项、上肢
|
风温、风热
|
来势迅猛
|
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
头面部疖、痈、疔诸疮;皮肤病如油风、黄水疮等;颈项多见瘿与瘤等;上肢多见外伤染毒,如疖、疔等
|
中部辨证
|
胸、腹、胁、肋、腰、背
|
气郁、火郁
|
发病前常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
呕恶上逆,胸胁胀痛,腹胀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硬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
乳房肿物、腋疽、肋疽、背疽、急腹症、缠腰火丹,以及癥瘕积聚等
|
下部辨证
|
臀、前后阴、腿、胫、足
|
寒湿、湿热
|
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
患部沉重下坠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
臁疮、脱疽、股肿、子痈、子痰、水疝等
|
经络辨证
1.经络辨证的目的在于 ①探求局部病变与脏腑器官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了解疾病传变规律。②依据所患疾病部位和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从局部症状所循经络了解脏腑的病变。③经络气血的多少与疾病的性质密切相关,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并可以指导用药原则。
2.十二经脉气血之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见表7-3。
表7-3 经脉气血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经络
|
气血多少
|
病机特点
|
治疗原则
|
大肠经、胃经
|
多气多血
|
易溃易敛,实证居多
|
行气、活血
|
小肠经、膀胱经、心包经、肝经
|
多血少气
|
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
|
破血,补托
|
三焦经、胆经、心经、肾经、肺经、脾经
|
多气少血
|
气多则必结甚,血少则收敛较难
|
行气,滋养
|
3.引经药由于疮疡所发生部位和经络的不同,结合经络之所主的一定部位而选用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可收到显著的治疗效果见表7-4
表7-4 经脉引经药
经脉
|
引经药
|
经脉
|
引经药
|
足阳明经
|
白芷、升麻、石膏
|
手阳明经
|
升麻、石膏、葛根
|
足太阳经
|
羌活
|
手太阳经
|
黄柏、藁本
|
足少阳经
|
柴胡、青皮
|
手少阳经
|
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
|
足太阴经
|
升麻、苍术、白芍
|
手太阴经
|
桂枝、升麻、白芷、葱白
|
足少阴经
|
独活、知母、细辛
|
手少阴经
|
黄连、细辛
|
足厥阴经
|
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
|
手厥阴经
|
柴胡、牡丹皮
|
局部辨证
1.辨肿 见表7-5。
表7-5 各种病因所致肿的特征
病因
|
特征
|
热
|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
|
寒
|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
风
|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
湿
|
肿而皮肉重垂胀急,深则按之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或起水疱,破流黄水(执业2005,助理2005)
|
痰
|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
气
|
肿势皮紧内软,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
瘀血
|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
脓肿
|
肿而胀急,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
实
|
肿势高起,根盘收束
|
虚
|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执业2000,助理2000)
|
2.辨肿块 辨肿块的内容包括: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界限、疼痛、内容物。
3.辨痛
(1)以疼痛原因来辨见表7-6
表7-6 各种病因所致疼痛的特征
病因
|
特征
|
热
|
皮色红、灼热疼痛、遇冷痛减
|
寒
|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暖则痛缓。(执业2000,助理2000)
|
风
|
痛无定处,走注甚速
|
气
|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执业2000,助理2000)
|
化脓
|
形热急胀,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
|
瘀血
|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皮色暗褐,继则皮色青紫而胀痛
|
虚
|
喜按,按则痛减
|
实
|
拒按,按则痛剧
|
(2)以其疼痛类别来辨见表7-7 。
表7-7 各疼痛类别的特点和常见疾病
|
特点
|
常见疾病
|
卒痛
|
突然发作,疼痛急剧
|
急性疾患
|
阵发痛
|
忽痛忽止,发作无常
|
胆道、胃肠等寄生虫病
|
持续痛
|
痛无休止,持续不减
|
阳证未溃前
|
痛势缓和,持续较久
|
阴证初起时
|
(3)以疼痛性状来辨见表7-8 。
表7-8 各类性状疼痛的性质和病变部位
|
疼痛性质
|
病变部位
|
刺痛
|
痛如针刺
|
皮肤
|
灼痛
|
痛而有灼热感
|
肌肤
|
裂痛
|
痛如撕裂
|
皮肉
|
钝痛
|
疼痛滞钝
|
骨与关节间
|
酸痛
|
痛而酸楚
|
关节间
|
胀痛
|
痛而紧张,胀满不适
|
—
|
抽掣痛
|
除痛时有抽掣外,并伴有放射痛,传导于邻近部位
|
—
|
绞痛
|
痛如绞紧
|
脏腑
|
啄痛
|
痛如鸡啄,并伴有节律性痛
|
肌肉
|
辨痒
见表7-9。
表7-9 各种病因所致痒的特征及病症举例
病因
|
特征
|
病症举例
|
风胜
|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脓,多为干性
|
牛皮癣、白疕、瘾疹
|
湿胜
|
浸浮四窜,黄水淋漓,最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
|
急性湿疹、脓疱疮
|
热胜
|
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裸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
接触性皮炎
|
虫淫
|
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
|
手足癣、疥疮
|
血虚
|
皮肤变厚,干燥、脱屑,很少糜烂流滋水
|
牛皮癣、慢性湿疮
|
辨脓
1.成脓的特点 疼痛、肿胀、皮温高、硬度。
2.辨脓的方法 接触法、透光法、穿刺法、点压法、B超。
3.辨脓的有无 ①有脓:按之灼热痛甚,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甚,肿块已软,指起即复即应指,脉来数者。②无脓:按之微热,痛势不甚,肿块仍硬,指起不复不应指,脉不数者。
4.辨脓的部位深浅 ①浅部:肿块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灼热红,轻按便痛而应指。②深部:肿块散漫坚硬,按之隐隐软陷,皮厚,不热或微热,不红或微红,重按方痛而应指。
5.脓的形质 宜稠不宜清。稠厚者,其人元气较充;淡薄者,其人元气多弱。先出黄的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为将敛佳象;若脓由稀薄转稠,为体虚渐复。脓由稠转稀,为体质渐衰。
6.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黄白质稠,色鲜明者为气血充足;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黄白质稀,色泽洁净,为气血虽虚,未为败象。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损伤筋骨。如脓中夹有瘀血为血络受伤。脓色如姜汁,多兼黄疽。
7.脓的气味 脓液略带腥味的,其质必稠,多是顺证,脓液腥秽恶臭的,其质必薄,多是逆证。
辨溃疡形色
1.辨溃疡色泽 见表7-10。
表7-10 各种溃疡的形色特点
溃疡性质
|
形色特点
|
阳证溃疡
|
疮面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色泽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知觉正常
|
阴证溃疡
|
疮面脓液清稀,或时流血水,腐肉不脱,或虽脱新肉不生,色泽灰暗,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
气血凝滞
|
疮面污浊不清,腐肉不易脱落,四周紫暗,疮面上方青筋暴露,或动脉搏动消失,或皮温降低
|
虚陷之证
|
疮面腐肉已尽,而脓水灰薄,或偶带绿色,新肉不生,状如镜面,光白板亮,不知疼痛
|
疗疮走黄
|
疮顶突然陷黑无脓,四周皮肤暗红,肿势扩散
|
2.辨溃疡形态 见表7-11。
表7-11 各种溃疡的形态
溃疡性质
|
溃疡形态
|
岩性溃疡
|
疮面多呈翻花或如岩穴,疮周色泽暗红,内有坏死组织,渗流血水,溃疡不愈合(执业2001/2003,助理2001/2003)
|
瘰疬溃疡
|
疮口呈有空腔或伴漏管,疮面肉色不鲜,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疮口愈合缓慢(执业2001/2003,助理2001/2003)
|
附骨疽、流痰之溃疡
|
疮口呈凹陷形,四周皮肤乌黑,伴漏管形成,或有死骨从疮孔中排出,或脓液中夹有败絮状物,收口缓慢
|
麻风溃疡
|
呈穿凿形,常可深及骨部,并发出腐臭气味,不觉痛感为麻风溃疡之特点
|
压疮溃疡
|
发生于人体易摩擦的部位,疮面坏死不易脱落,或疮日凹陷甚深,肉色不鲜,日久不愈合
|
梅毒性溃疡
|
边缘削直而如凿成或略内凹,基底高低不平,有暗黄色坏死组织,带有臭味
|
辨出血
(1)便血有“远血”、“近血”之说。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呈柏油样黑便,为远血;直肠、肛门的便血,血色鲜红,为近血见表7-12。
表7-12 各种便血侧出血特点
病变或出血部位
|
便血特点
|
乙状结肠、直肠出血
|
血液多附着在粪便表面,血便不相混杂
|
内痔
|
以便血为主,多发生在排便时,呈喷射状或便后滴沥鲜血
|
肛裂
|
排便时血色鲜红而量少,并伴剧烈疼痛
|
结肠癌
|
血便混杂,常伴有黏液
|
直肠癌
|
肛门下坠,粪便表面附着鲜红或暗红色血液,晚期可混有腥臭黏液
|
(2)尿血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液或血块而言。无痛为“尿血”,有痛称“血淋”见表7-13。
表7-13 各种尿血的特点
病变
|
尿血特点
|
肾、输尿管结石
|
在疼痛发作期间或疼痛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尿,一般为全程血尿
|
膀胱、尿道结石
|
终末血尿
|
肾肿瘤
|
全程无痛血尿,呈间歇性
|
膀胱肿瘤
|
持续性或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出血较多者可以排出血块
|
辨善恶顺逆
1.五善 见表7-14。
表7-14 五善的特征
五善
|
特征
|
心善
|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
肝善
|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
脾善
|
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
肺善
|
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执业2001/2003,助理2001/2003)
|
肾善
|
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执业2001/2003,助理2001/2003)
|
2.七恶 见表7-15 。
表7-15 七恶的特征
七恶
|
特征
|
心恶
|
神志恍惚,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
肝恶
|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
脾恶
|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
肺恶
|
皮肤枯槁,痰多音暗,呼吸喘急,鼻翼翕动(执业2005,助理2005)
|
肾恶
|
时渴时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
腑腑败坏
|
身体水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
气血衰竭
|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
3.辨顺证、逆证 见表7-16 。
表7-16 顺证、逆证的辨证要点
|
顺证
|
逆证
|
初起
|
由小渐大,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
|
形如黍米,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
已成
|
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
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
|
溃后
|
脓液稠厚黄白,色鲜不臭,腐肉易脱,肿消痛减
|
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
收口
|
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感觉正常
|
脓水清稀,腐肉虽脱、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经久难敛,疮面不知痛痒
|
活学活用
一般来讲,在辨清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之后,即可判明是阴证、阳证,或半阴半阳证。但外科疾病在辨别阴阳的属性上还有自己的特点,即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和转归等方面的相对性,直接辨认其为阳证或阴证。《疡医大全》指出:凡诊视痈疽,施治必需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缪,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一言可蔽之者,日阴阳而已。指出阴阳在外科疾病辨证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阴阳不仅是八纲辨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