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介绍
曲靖师范学院地处我国第三大河珠江的发源地、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爨文化的故乡、“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曲靖市。学校是滇东北地区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是云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建设学校,是云南省和曲靖市优先支持发展的省属高校之一。2007年6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地理科学 (本科类)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道德水平,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以及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掌握地理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完成科学研究训练、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地理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及管理人员,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规格
1.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本专业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四个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文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数学、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概论、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等知识;工具性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能力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较高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素质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专业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专业基本素质,其中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求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专业基本素质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分析素养、革新精神;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1)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求实,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工作。
(2)掌握从事本地理科学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科研方法,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
(4)了解与地理科学专业相关的各交叉学科的知识,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掌握获取与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
(7)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8)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乐教、懂教、会教、善教等地理专业素养。
三、课程设置结构体系
本专业课程结构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类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三个教学平台,三个教学平台下共设有6个课程模块。其中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任选课;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实践教学类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八个部份。
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八个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1.入学教育与军训
入学教育与军训对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入学教育与军训时间为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入学后进行。
2.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时间为3周,第一、三、五学期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3周,在寒、暑假中进行。
3.专业见习、专业实习
(1)地质、地貌、水文学野外综合实习:第四学期1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等的综合野外实习,加强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学习野外考察的基本工作方法,撰写实习报告。
(2) 气候气象、植物、土壤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第四学期1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土壤、植被等的综合野外实习,加强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学习野外考察的基本工作方法,撰写实习报告。
(3)人文、经济地理综合实习:第六学期1周。考察区域城市、产业布局和人文要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城市、产业区位条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的调查和分析,初步掌握区域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调查方法,撰写实习考察报告。
(4)教育见习、教育实习
中学地理教育实习和教育见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提高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见习2周,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各1周,见习内容包括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观摩、地理教育调研,利用三、四年级课余时间进行并完成“三个一”,即一份综合性实习报告、一套规范的示范课教案及课件、一篇教研论文或调查报告。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实习原则上采用集中方式进行。
4.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比赛, 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聘请省内外学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选择部份专业功底好、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资格考试等。
5.技能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技能四年不断线,每学期根据教学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基本技能,主要有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二是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三是特长技能,主要有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特长技能和就业指导技能。技能测试每学期安排1周,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测试。
6.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按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规范执行,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通过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初步了解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占课堂教学时间11周。
五、学制、学时与学分
1.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分制,弹性区间为3~6年。
2.学时与学分:理论教学2710学时,150学分,实践教学37学分,合计187学分
六、毕业条件、学位授予与学位课程
1.毕业条件: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完成本专业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学分要求,且平均学分绩点达到规定要求方能毕业。
2.学位授予:取得毕业资格且学分绩点达到学位条件要求的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学士学位。
3. 学生选修其它专业双学位课程达到规定学分,并完成该专业的毕业论文,符合双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学校颁发双学士学位证书。其中,符合学校辅修条例的,学校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4.学位课程: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图学基础、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与方法。
(责任编辑:赵华)
特别说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断调整与变化,育路高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