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松解术治疗肋喙韧带劳损25例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2-12-31
贺耀平郭勇飞梁伟国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病;关节腔冲洗;点穴舒筋法,中西医结合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膝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及膝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以理疗、按摩、中草药外洗及局部封闭为主。笔者自1993年3月~1996年应用关节腔冲洗与点穴舒筋法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刘强
关键词:胸廓出口综合征;肋喙韧带;小针刀;治疗应用
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很多,笔者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注意到肋喙韧带劳损亦为其原因之一,自1999年4月~2000年4月,笔者通过应用小针刀松解肋喙韧带治疗2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5例皆为门诊患者,均符合《骨科疾病诊疗指南》[1]中胸廓出口征之诊断。男10例,女15例,年龄40~60岁;病程5个月~2年。教师3例,工人7例,干部1例,农民4例,其他职业10例。有撞击伤病史6例,锁骨骨折病史4例,颈椎病病史20例。
1.2临床表现均有患肢胀重、麻木感,抓握欠灵活,按压喙突内侧及锁骨外部下缘,局部睟胀,向患肢放射,放松后症状减轻。其中20例上臂外展、屈曲、外旋时,引起喙突处睟痛,5例手背微肿胀,5例常伴闪电感,15例手掌有发凉感,15例抓握乏力。椎间孔压缩试验(-),头顶叩击试验(-),Adson试验(-)。X线摄片示无颈肋、锁骨或第一肋畸形。20例有颈椎病病史者曾经颈椎牵引,但症状不能缓解。
1.3肋喙韧带劳损诊断依据(自拟)①有局部外伤史或有长期引起喙突部位损伤劳作史;②按压喙突及锁骨外部下缘,症状加重;③上臂外展、屈曲外旋时,牵拉韧带,引起喙突处睟痛;④有血管受压征如肿胀、发凉感。
2治疗方法
2.1患者仰卧,患肢放在身侧,手心向上,手掌微外旋,暴露喙突,常规消毒,戴手套,敷孔巾。左手拇指找准喙突,固定,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上臂纵轴平行,刺入直达喙突骨顶,刀口线转90°,沿骨面移至喙突内侧缘,沿喙突内喙骨面向下切割数刀,左右分离几下,出针刀。
2.2在锁骨外部下缘压痛点定位,针刺刀与锁骨平行,针刺过皮肤后,小心入针,到第一肋骨面后,沿肋骨表面向外滑动,达病灶后,分离数下,出针。针孔用创可贴贴盖,视病情4~5日后可重复1次,操作要小心,注意病人反应,切忌刺入胸腔,避免伤及血管神经。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自拟)优:治疗后,胀麻、肿胀、发凉感、乏力等症状消失,随访1月无复发;良: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1月无复发;可:治疗后症状减轻,但仍时有复发;差: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25例中,优1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总有效率96%.治疗最少1次,最多2次。
4讨论与体会
肋喙韧带劳损为引起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胸廓出口综合征亦即臂丛血管神经受压征,因肋喙韧带位于喙突与第一肋之间,臂丛血管神经在其下方经过,故其在臂丛血管神经受压征的意义值得注意[2].由于上臂运动牵拉、外伤、长期劳损等原因,引起肋喙韧带损伤,长期反复形成疤痕、粘连、痉挛等慢性软组织病变,结果因痉挛疤痕压迫臂丛神经而引起上肢麻木;压迫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引起患肢肿胀;压迫动脉,上肢供血不足,故患肢感觉发凉;炎症局部刺激引起上肢睟胀。
小针刀疗法在慢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上具有见效快,方法简单等优点,对慢性软组织损伤有剥离粘连,疏通阻滞,流畅气血,刮除疤痕,松解肌肉,解痉止痛作用[2].用小针刀在肋喙韧带起止点上进行剥离可使紧张、痉挛得以松解,减轻痉挛韧带对血管神经的压迫,使麻木、肿胀、发凉感得以消除。针刀对病灶局部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促使局部炎症消除,解除了炎症对神经的刺激,使上肢睟胀症状减轻,故取得较好疗效。
刘强(北流市人民医院537400广西北流市清湖路5号)
参考文献
1,夏仁方,陈安民主编。骨科疾病治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65.
2,瞿东滨,李义凯,钟世镇。肋喙韧带的解剖学观察及意义。颈腰痛杂志,1999,20(2):87.
3,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84,266.
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02例,男43例,女59例;年龄52~75岁;左侧35例,右侧30例,双侧37例,共139个膝关节;病程3个月以上25例,6个月以上46例,1年以上20例,2年以上11例;所有139个膝关节均有疼痛,其中休息痛101个关节,膝关节积液67个关节,关节活动不利96个关节,关节屈曲畸52个关节。所有病例X线片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软骨下骨质硬化。合并胫骨髁变尖72例,髌骨上下极变尖65例,关节软骨下骨质囊性变23例。病因:继发侧副韧带损伤者6例,膝内翻畸形者2例,其余均无明显诱发因素。全部病例均符合《膝关节外科》[1]中膝骨性关节病的诊断标准。
2治疗方法
2.1关节腔冲洗病人仰卧或坐位,穿刺按《膝关节外科》[1]中膝关节穿刺常规进行。穿刺成功后,用50ml注射器先抽出关节液送生化检查,再抽取无菌生理盐水对膝关节进行反复冲洗,每次向关节腔内注入约50~100ml生理盐水,充分充盈后挤压、活动膝关节,接着把注入生理盐水抽出,反复3~4次,直至排出清亮无任何碎屑为止。冲洗结束后,加压膝关节,挤出残留在关节腔内的冲洗液,用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般无需任何处理,若病人主诉穿刺针口疼痛剧烈,可给芬必得2片,1日2次口服(无胃病者)。每次冲洗间隔时间不少于3周。
2.2点穴舒筋关节腔冲洗后的第3天开始进行膝关节的点穴舒筋治疗。
上病下取,通经活络:患者仰卧,医者双拇指指腹分别点按太冲、三阴交、绝骨、阴陵泉,由轻揉到重按,以患者自觉睟胀、麻木为度,使局部经络疏通,气血流畅,筋肉弛缓。
下病上取,定痛舒筋:用双拇指点按五里穴(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下二横指)lmin,用力宜由轻至重,以患者自觉麻胀为度。
束疾解除,直取宗筋之会:令患者屈膝,用拇指按压气冲(相当于股动脉部位),由轻至重至股下部皮肤颜色改变,逐令其伸膝,突放气冲之指。
活血化瘀,分筋理络:以掌代刀,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叩打股四头肌。整套手法每天1次,每5次为1疗程,隔3天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本组139个膝关节,经1次关节腔冲洗为116个关节,2次冲洗为20个关节,3次冲洗为3个关节;点穴舒筋治疗治疗,1疗程为96个关节,2个疗程为35个关节,3个疗程为8个关节。按徐文汉等[2]疗效评定标准。优:治疗后1年内无明显复发关节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良:1年内有轻度复发关节疼痛,经一般止痛药物服用后可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可:经冲洗治疗后半年内关节疼痛、肿胀明显缓解,关节
贺耀平,郭勇飞,梁伟国:关节腔冲洗和点穴舒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病102例活动度改善。差:毫无缓解或加重。本组102例膝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均经半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最短半年,最长5年3个月,平均2年6个月。结果:优73例,良16例,可11例,差2例。
4讨论与体会
膝骨性关节病不仅是关节软骨的疾病,它是一种累及骨、滑膜及关节周围支持结构的疾病。软骨和骨的破坏,结果在关节中增加了碎片的数量,这些碎片被滑膜中的吞噬细胞清除,导致滑膜增生和肥大。关节软骨退变以及滑膜增生,慢性炎症是引起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膝关节这种非特异性炎症发生时,软骨表面细胞的基质带有负电荷。而滑膜的释放物对负电荷有很强的亲和力,这些释放物与负电荷结合形成活性化物质,成为游离体,随着关节软骨退变的加剧,相继引起的滑膜炎性反应以及更多的破损软骨碎屑脱落,这种恶性循环造成疼痛症状不断加重[3].
骨关节病之所以发生,祖国医学认为一方面由于慢性劳损,久行伤骨以及年老肾衰引起。《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久立伤骨。”张介宾《类经》:“七八肝气衰退,故筋不能动,肾气衰,故形体疲极”。另一方面由于气血为病邪闭阻而引起。当人体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而致筋骨、肌肉、关节处的疼痛、睟楚、重着、麻木或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若外邪缠绵,日久不愈,影响气血的运行,则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因之成痿弱不能步履。
本组病例用关节腔冲洗治疗,冲洗液是0.9%的生理盐水,其中钠离子(Na+)与软骨表面负电荷中和,使其失去与释放物的亲和力并由关节内冲洗出去,目的是旨在中止这种恶性循环,消除这些引起症状的“致痛因子”,达到缓解症状、延迟病变进展的目的。术后大量的并保持一定压力的生理盐水灌洗关节腔,不但清除了坏死组织碎屑、炎症介质,同时,调整了关节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补充了电解质,改善了关节腔内环境,使滑膜炎症迅速消退,正常的滑液分泌得以恢复[4].
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上,历代医家都推崇“治痿独取阳明”为痿病的治疗大法。“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素问。痿论》。而《灵枢。杂病篇》有“痿厥,为四末束,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之说。本手法亦以取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为主。
贺耀平(广西壮族自治区骨伤医院530012南宁市新民路32号)
郭勇飞(梧州市工人医院543001)
梁伟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骨伤医院530012)
参考文献
1,毛宾尧,张学义,乐兴祥。膝关节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51~354,38~39.
2,徐文汉,孙成榆,冯炳坤。灌洗疗法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病。中国骨伤,1998,11(3):26~27.
3,张如明。退变性膝骨关节病病因的实验观察和临床治疗的初步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0):612.
4,陆庄樵,谭乾,宋立坚,等。关节镜冲洗液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华骨科杂志,1990,10(4):281~283.